廣西機關黨建網

當前位置:首頁 > 專題 > 廉潔教育 > 勤廉風采

橡樹與木棉的“擺渡”物語

2023-08-30 13:29    來源:廣西紀檢監(jiān)察網
分享 微信
微博 空間 qq
【字體: 打印

有一種愛情,因為志同道合而偉大;有一種事業(yè),因為擺渡靈魂而輝煌;有一種歲月,因為堅守初心而不凡……走進大山深處,行至綠碧渡口,在那里,有這樣一對“擺渡夫妻”。他們相識于斯、相守于斯,既是愛人,也是“戰(zhàn)友”——他們就是邕寧區(qū)蒲廟鎮(zhèn)光和小學那岳教學點的人民教師:梁金養(yǎng)與莫慶如。

 

橡樹木棉 棋逢對手

 

“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,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……愛——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,也愛你堅持的位置,足下的土地?!?/p>

 

舒婷的《致橡樹》一詩,是對梁金養(yǎng)與莫慶如愛情故事的最好寫照。1996年8月底,剛畢業(yè)的梁金養(yǎng)風塵仆仆地來蒲廟鎮(zhèn)光和小學報到,從此開始了教學生涯。9年之后,老校長找到他,說明了光和小學最為邊遠的教學點——那岳教學點師資力量愈發(fā)緊缺的形勢,希望他能前往支援,梁金養(yǎng)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。

 

那岳教學點三面環(huán)河、道路閉塞,唯一通往外面的道路由沙石鋪成,下雨時坑坑洼洼、晴天日塵土飛揚,若是遇上梅雨時節(jié)和洪澇災害,唯一的代步工具——摩托車也只能“望而卻步”,唯有徒步6公里山路才能到校。

 

令梁金養(yǎng)沒想到的是,在山與水的盡頭,一株木棉卻早已在此盛放。那是2002年9月,19歲的莫慶如剛一畢業(yè)就留在了那岳教學點,相對于2005年“遷徙”而來的梁金養(yǎng),算得上是半個“前輩”。

 

極其不便的交通、異常艱苦的生活,猶如寒潮、風雷、霹靂,磨礪著他們的意志,“勢均力敵”的兩人誰也沒有向困難低頭,一路互相扶持、互相幫助,根也在這片偏遠而貧瘠的土地上越扎越深。

 

山川河流 別樣江湖

 

如果人生是一部武俠史,那么梁金養(yǎng)與莫慶如的江湖就是那岳教學點的山川河流。由于沒有直通外界的道路,綠碧坡的孩子們想要上學,就必須從80米寬的河面上渡河而來。

 

眼看著擺渡的老人日漸年邁體衰,每逢刮風下雨,水位線急速上漲,學生的渡河問題便成了梁金養(yǎng)和莫慶如的心頭大事。為了保障學生的人身安全,梁金養(yǎng)一咬牙,決定親自為學生擺渡。第一次下船時,船搖搖晃晃的,梁金養(yǎng)心里也有些慌張,但在學生和愛人面前,他必須鎮(zhèn)定、必須堅強,一來二去,也便熟練起來。梁金養(yǎng)撐船擺渡,莫慶如便目送來回,就這樣,一天4趟,伴隨著學生上課、下課,十幾年間從未出現(xiàn)過一起安全事故。

 

梁金養(yǎng)在綠碧渡口的船上準備擺渡

 

山川、河流是他們的江湖,課堂、生活便是他們的戰(zhàn)場。那岳教學點師資力量缺乏,他們就承擔起大部分的教學工作,一個教語文、一個教數(shù)學,梁金養(yǎng)更是親自把關小升初畢業(yè)班,多年以來不曾落下;學校里人力資源和物資條件匱乏,他們就同時兼任保安、水電工、修理工甚至“半個父母”,為的就是學生們在學習、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得到保障。就連因為智力缺陷不能來學校讀書的孩子,他們也堅持著“一個都不能少”的原則,每周送教上門,確保每一個山里娃都能享有同齡人該有的受教權利……

 

小愛大愛 一生所愛

 

朝來暮去,寒來暑往,二十多年的荏苒光陰對于歷史長河來說不過是滄海一粟,對于“橡樹”梁金養(yǎng)和“木棉”莫慶如來說,卻是記錄全部青蔥歲月的“年輪”。

 

今年9月底,在政府的關懷和多個部門的共同努力下,綠碧橋終于建成并通行。悠悠碧水,不論陰晴,都不再成為學生通行的安全隱患,而梁金養(yǎng)與莫慶如這對“擺渡夫妻”,也終于正式“卸任”擺渡人的職務,全心全意撲在教學鉆研和學生管理上。

綠碧橋建成后梁金養(yǎng)與莫慶如護送學生回家

 

在他們的見證下,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大山,走向外面的世界:黃麗宇同學大學畢業(yè),成了一名中學教師;黃藝娟同學本科畢業(yè),成了一名醫(yī)生;黃安朗同學大學畢業(yè),去參軍,又讀了軍?!羧盏摹靶〔稽c”們,在愛意的灌溉下,正在茁壯地成長為一棵棵參天大樹。

 

“土壤貧瘠、荊棘遍地,橡樹是怎樣枝繁葉茂,木棉又是怎樣開出花朵的?”不少人都曾疑惑,直到夫妻倆共同給出了答案——“雖然我不是脊梁,但我的事業(yè)是脊梁!雖然我不是未來,但我的事業(yè)創(chuàng)造未來!”(南寧市邕寧區(qū)紀委監(jiān)委)